广袤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上,±800千伏锡盟—泰州特高压直流工程铁塔宛如巨人般矗立。
这条全长1620公里的“电力天路”工程,经内蒙古、河北、天津、山东、江苏五地,单日外送电量超1亿度。
“截至7月19日,锡盟—泰州特高压直流工程已累计外送电超过1935亿度,节约标煤619.2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1.63亿吨,为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。”国网内蒙古超特高压公司锡盟换流站副站长刘翔介绍。
“头上有风光,脚下有煤炭,手中有电网”。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,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、太阳能、风能资源。利用特有优势,内蒙古逐步摸索出“保障性与市场化并重、大基地与分散式共存、本地消纳与电力外送协同”的产业发展模式。
去年,内蒙古生产绿电超2000亿度,并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特高压绿电交易,和5个省份建立绿电外送交易合作,交易规模762亿度,位居全国第一。仅此交易,节约标煤243.84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0.76亿吨。
奋进不息,奇迹再现。
截至2月20日,随着3.5亿度的内蒙古送北京年内最大单笔绿电交易成交,2025年内蒙古通过特高压电网外送北京绿电已超10亿度,是2024年全年交易电量的2倍,相当于3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量。
为提升绿电交易量,内蒙古通过错时错峰最大限度释放盈余电力,探索出一条“时间换空间”的新能源灵活消纳路径。同时,考虑到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,京蒙两地电力部门不断缩短绿电进京交易周期,由以往每年3至4次提升至每月2至3次,实现高频次、常态化开市交易与送电。
千秋大业,重在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茬接着一茬干。
自2014年内蒙古开工建设第一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,到2024年全区第8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投运,10年间,内蒙古已建成面向山东、天津、山西等地的“五交三直”8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及配套汇集电网工程,形成纵贯南北的蒙电外送大通道。
“将内蒙古大量的清洁电力送往区外负荷中心,不仅有利于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,也符合国家‘西电东送、北电南送’能源电力总体流向,可以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。”国网蒙东电力公司董事长、党委书记毛光辉介绍,今年内蒙古特高压电网外送电量已破850亿度,远超上年同期。
电亮中国之路上,内蒙古绿能输送一鸣惊人。
建成多条“电力天路”的同时,内蒙古不辱使命。至今,内蒙古通过特高压电网外送电量已保持连续7年增长,仅2024年一年就达到1706亿度,其中的绿电输送量持续增加,对于保障东北、华北、华东区域电网安全运行与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截至目前,内蒙古特高压电网累计外送电量已破7400亿度,相当于2.7亿户家庭1年用电量,就地转化超2.4亿吨标准煤,减排二氧化碳约7亿吨,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。
担负使命,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经营主体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“国家‘十四五’规划已明确在内蒙古实施库布其至上海、腾格里至江西等特高压工程,我们将加快开工蒙西至京津冀、达拉特至蒙西等特高压工程,着力提升蒙东电网整体外送能力,推动内蒙古整体外送电能力持续提升。”毛光辉说。
2025-08-04,内蒙古电力交易公司完成当日绿电交易量1.94亿千瓦时,470家新能源场站和256家用户自主参与交易。
2025-08-04,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首次组织绿电交易,将绿电交易纳入中长期交易,市场经营主体在消费低碳电力的同时获得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。
更为重要的是:自开市以来,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规模、市场活跃度、绿色属性等“硬指标”位居全国前列,内蒙古电网实现电力与生态并驾齐驱,完成了自治区绿电交易从无到有、从有到全国领先的巨大跨越。
担负使命,离不开久久为功的执着与努力。
2025年,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发布首张绿色电力消费报告。这份报告通过关键指标与绿电结算信息,为政府决策、企业运营和公众参与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,也持续提升了内蒙古在国际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影响力。
2024年,内蒙古电力集团经营区域内共有1788家市场经营主体参与绿电交易,630家新能源发电企业生产的绿电源源不断送往1158家用电企业;全年绿电累计交易量757亿度,绿色环境价值30.3元/兆瓦时,绿电规模与增速超过其他省级电网水平,居全国首位。
与此同时,内蒙古电力交易平台率先与国家能源局建立网络专线,实现绿电交易到绿证核发、划转全流程畅通,2024年累计推送核发绿证超2.4亿张。
绿证,即可再生能源绿电证书,每一张绿证对应1000度可再生能源电量,是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,也是认定绿电生产、消费的唯一凭证。
“企业通过绿电交易获得的绿证,可有效衔接国际贸易,满足国际市场绿色环保要求。2026年起欧盟碳关税(CBAM)将认可中国绿证,出口欧盟的相关企业可通过购买绿证降低碳关税成本。同时,按照国家相关政策,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可通过绿证在能耗、碳排总量中予以抵扣、核减,绿证成为企业降耗降碳、绿色转型的关键工具。”内蒙古电力交易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说。
“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充裕时段,包钢安排高耗电生产环节强负荷运行,最大化消纳新能源电量。”包钢(集团)公司能源环保部模块长范鹏翔介绍,2024年包钢主厂区外购绿电24.29亿度,购买绿证240多万张,绿电占比高达61.6%,促进了钢铁产业绿色发展。
从“输煤”到“输电”,从“黑色能源”到“绿色动能”,内蒙古正以“追风逐日”的豪情,在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的征程上,书写着现代化能源经济的新篇章。当特高压电网银线跨越山河,当绿电交易数据刷新纪录,这片古老草原的绿色革命,不仅照亮了中国的低碳未来,更向世界展示着能源转型的东方智慧。(记者 杨威 高慧)